陕西秒康医疗从事气压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仪、内热针灸治疗仪、医用臭氧治疗仪等疼痛微创、理疗康复类产品的研究、开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行业资讯
全国服务热线

029-88683805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

信息来源:www.sxmiaokang.com |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7日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 [J] .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 45 ): 3547-3553.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45.004

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该微创治疗方法分为标准射频(热凝)模式和脉冲射频模式。自19世纪开始已有使用电流损伤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到20世纪中叶制造出第一台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射频发生器[1],使射频治疗技术付诸临床应用。1997年荷兰医师Sluijter和工程师Rittman首先提出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技术[2],因其不毁损神经,不出现神经热离断所造成的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和运动障碍,又具有显著疗效,因而在疼痛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是对传统的射频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射频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

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研究发展空间,目前,已在各级医院广为应用。为明确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应用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规范其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特别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了本共识。

一、射频治疗基本原理

射频治疗仪产生射频电流,此电流在置于患处的工作电极尖端与置于其他部位的弥散电极之间通过身体组织构成回路。射频电流流过组织,产生不断变化的电场,电场对组织中的电解质离子产生作用力,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前后移动。离子流在组织内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磁场/热量,在组织内表现为场效应/热效应[3]。射频电极尖端的温度传感器实时将治疗区域的温度回传给射频治疗仪,当治疗区域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射频仪会自动调节电流强度以保持工作区域的温度,避免产生波动,达到治疗目的[4]

在射频治疗中究竟是射频电流的场效应还是温度的热效应决定了射频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早期射频使用的是直流电,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源于人体组织电阻耗能而转化的热能。高频交流射频仪出现之后,治疗区域内的热能主要是由于交流电的作用使工作电极与弥散电极间的组织分子互相撞击而产生。分子相互撞击使致痛因子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发生改变,神经传导的顺应性及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治疗作用。受以前直流射频的影响,人们早期所注重的是射频热凝作用。随着人们对交流射频工作原理的日益了解,加深了对射频工作时三个重要参数(频率、场强和温度)之间关系的认识,脉冲射频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脉冲射频治疗模式时射频治疗仪以脉冲形式发出电流,使针尖周围组织维持较低的温度,可较长时间地减轻疼痛,同时减少标准射频热凝后的并发症。近年来经过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许多新的射频治疗模式不断涌现,如单极、双极水冷射频,单极、双极手动脉冲射频,四针射频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

二、常用射频治疗模式与参数

(一)射频治疗模式[